新型青贮乳酸菌添加剂可有效降低开窖后青贮饲料的有氧腐败
目前,发展草牧业,饲草料是重点,贵州目前面临着饲草料不足和季节性供求不平衡两大问题,因此要求着力夯实饲草饲料保障体系,不仅要大规模发展人工饲草料基地,而且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非常规饲料资源。
贵州目前常见的牧草资源有黑麦草、苇状羊茅、紫花苜蓿、鸭茅、白三叶、菊苣等,而且秸秆资源丰富,每年约有3000万吨以上农作物秸秆和600万吨以上藤蔓资源。但是在草产品加工方面品种比较单一,质量较低,分布零散,缺乏草产品生产的关键技术,因此牧草及秸秆资源饲料化利用不仅可降低养殖成本,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而且通过秸秆过腹还田,可增加土壤中的养分含量,改善生态环境等,有效科学解决人畜争粮和农牧争地问题,有利于发展“节粮型”与“非粮型”现代山地生态畜牧业。因此,大力开发推广秸秆资源饲料化综合利用,使秸秆资源饲料化变“废”为“宝”,改变传统的饲养模式非常必要。
贵州地区牧草生长高峰期多为阴雨潮湿天气,不利于干草调制和保存,季节气候原因成为贵州干草产品开发与加工的瓶颈问题。为了避免“旺季烂,淡季断,旺季浪费、淡季补粮”的传统畜牧业生产的被动局面,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季节性的牧草生产进行加工贮存,这是当前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同时贵州地区大多青贮采用自然发酵方式,很多不稳定的因素限制了青贮的发酵效果。生产实践中由于没有严格控制青贮在发酵贮藏过程中所需的厌氧环境以及在取用过程中未能妥善管理,往往造成青贮饲料的有氧腐败。特别是当青贮饲料开窖接触到空气后,就会促进酵母菌、霉菌及一些好氧细菌的生长繁殖,青贮料的温度及pH值随之升高,青贮开始腐败。同时,由于腐败菌的生长繁殖也会造成青贮饲料营养物质的严重损失,降低青贮饲料的品质。青贮过程中的霉变问题,特别是青贮窖底部和四周的饲料有氧稳定性差,已成为长期存在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当前国内外对青贮乳酸菌添加剂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单纯的改善青贮发酵品质或以牺牲青贮发酵品质为代价提高青贮有氧稳定性方面。现有牧草种籽繁殖场的大型青贮窖中,青贮饲料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二次发酵,不仅影响了青贮饲料的质量,而且造成很大浪费。因此如何有效降低开窖后青贮饲料的有氧腐败,延迟二次发酵,减少取用过程中的腐败变质是本项目研究的重要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贵州省草地技术试验推广站提供了一种适用于牧草和秸秆混合青贮的乳酸菌菌剂及其应用。
青贮原料中乳酸菌的种类、数量及活性是影响青贮饲料发酵品质的重要因素,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对贵州天然乳酸菌资源进行收集、分离、鉴定、纯化及产乳酸能力评价,并通过青贮试验验证,最终探索出适合于贵州优质青贮饲料生产,适应性强的新型乳酸菌制剂。
首先对青贮饲料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富集培养,重点对乳酸菌进行分类,鉴定,纯化及产酸能力进行测定。采用平板培养方法进行微生物计数,乳酸菌选用MRS培养基,好氧菌选用营养琼脂培养基,霉菌和酵母菌选用虎红琼脂培养基。通过革兰氏染色、葡萄糖发酵产气实验、过氧化氢酶实验、产酸实验、温度生长实验和糖醇发酵实验,筛选出适合于调制青贮饲料接种使用的乳酸菌,然后将筛选出的菌种进行生理生化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最后将分离并鉴定的乳酸菌再次进行培养,测定其产酸能力,绘制生长曲线,并用于适宜混合比例筛选结果青贮试验中,与对照组比较,评价其对青贮发酵品质和营养价值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实际生产中,人们往往只注重于青贮发酵品质的好坏,却忽略了有氧腐败对青贮品质造成的不良影响,导致青贮饲料在开窖饲喂后,暴露于空气中的切面部分迅速腐败,造成资源浪费和生产成本的提高。因此在秸秆与牧草最佳混合比例筛选结果的基础上,再将筛选出的抗氧化腐败添加剂与优化培养的本土乳酸菌组合添加到青贮饲料中,进一步验证两种添加剂对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和有氧稳定性的影响,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点,不再是单纯的改善青贮发酵品质或以牺牲青贮发酵品质为代价提高青贮有氧稳定性,为生产实践提供依据。